全球人口結構邁入老年化,隨著年齡老化,身體的肌肉也逐漸流失,越來越多研究發現,行動力才是晚年生活品質的關鍵。
40歲之後,每10年我們的肌肉就會流失8%,70歲後,每10年就會流失15%,大腿的肌肉力量減少更快,每10年減少10~15%。若沒有定期運動盡可能減少肌肉的流失,逐漸演變成「肌少症」。有些長輩攝取大量蔬果的飲食方式,以為相當養生,但是上了年紀的蛋白質吸收與合成率下降,肌肉逐漸流失,容易覺得疲倦無力。活得越久,肌肉也損失的越多,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,影響活動力與生活品質,更有可能因為肌肉太少容易跌倒,造成骨折、失智、失能,所以肌少症同時也影響著認知功能問題和增加死亡等風險。
如何診斷肌少症?
2019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指出,肌少症居家篩檢方式,透過問卷或量測的方式,就能知道是否為高風險族群。
●小腿圍量測:小腿是身體脂肪含量相對較少的部位,反映人體肌肉狀況,女性小腿圍小於33公分、男性小於34公分表示篩檢異常。
●SARC-F肌力測試自評表:評分內容包含肌力、行走能力、從椅子起身、爬樓梯及跌倒次數,總分大於或等於4分,篩檢異常。
●SARC-Calf肌力測試自評表:以上兩個項目統整的綜合評量表,同樣包含肌力表現及活動能力的評估,加上小腿圍大小,當總分大於等於11分表示篩檢異常。
●蛋白質攝取:建議一天每公斤1.2至1.5g,平均分配於各餐,並以富含白胺酸的優質蛋白質為主要來源,如大豆蛋白、牛雞豬肉海鮮等。
預防肌少症除了適當的運動及攝取足夠的蛋白質,老年人在運動時要特別注意安全性,運動強度及時間要適當的調整,若有慢性腎臟病,則不建議攝取過量的蛋白質。
儲存肌力,運動才是核心
●運動訓練:每週5天中強度的有氧運動、每次至少30分鐘,一定要加入阻力運動,對抗重力運動訓練,每週2天,針對大肌群各進行2至4組、一組8至12下的訓練。
陳盈昌醫師
• 康普頓診所院長
• 美國抗老暨再生醫學會專科醫師
• 美國代謝醫學研究所 性學健康學程認證
• 美國細胞醫學協會注射技術證照
•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
• 前台北市立中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
• 美國南加州大學USC 公衛衛生&預防醫學碩士
• 細胞治療技術受訓證書
